星期五, 1月 13, 2006

 

 
茶水禪心 慧璽

茶自十方信眾施
水自源頭活水來
禪在當下舉杯處
心在品茗無所住



茶與人們的關係, 可以說是息息相關, 怎麼說?
從開門七件事當中, 便可以知道其重要性;
是那七件? 即:柴. 米, 油, 鹽, 醬, 醋, 茶
所以 ”茶”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欠缺的物品,
從古至今, 從不改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,
尤其”茶” 在古時候, 更是被文人雅士所喜愛與推崇,
故有:”寒夜客來茶當酒的美談,
可見茶被喜愛的程度並不亞於酒,
“茶” 除了自我品茗, 招待賓客外, 更是送禮的最佳珍品,
因此, “茶”的另一別名叫’ 綠色黃金! “ 為什麼?
因為如果是上好的”茶,” 可說是”千金難買” 一斤或半兩。
茶自十方信眾施, 也就是緣於上面所說的因緣,
所以, 如果有居士大德 ,前來寺院佛門禮佛拜佛,
便會虔誠的帶著一斤, 半兩上好或極品的茶葉, 來供養佛, 供養僧.
因為去到寺院拜佛, 所能帶得普遍只有水果,鮮花而已,
出家法師都是吃素( 北傳佛教) (南傳佛教托缽乞食, 故不吃素),
其他的物品不一定適合。
另一個重要因素是, 茶葉本身含有咖啡因的成份,能提神醒腦,
對於參禪, 打坐, 精進用功的法師來說, 是最好的供養及助道因緣。
梁皇寶懺第六卷的開頭贊偈如是寫著:
春先蕊百草甚奇青, 茶芽點出馨香噴, 玉甌盞內雪花輝.
趙州公案又重新 ,睡魔王能退幾度黃昏陣」.
把茶葉從茶青, 茶香, 茶具器皿及
趙州從諗禪師:“吃茶去” 的禪門公案,
到喝茶能防止打瞌睡, 去除睡魔等,做了最好的詮釋。
現在先來解說” 吃茶去” 的公案:

趙州禪師問剛來的學僧說: “來過這裡嗎? ”
學僧回答: “曾經來過.” 趙州禪師: “吃茶去! ”
另外一次, 趙州禪師同樣問剛來的學僧說, “來過這裡嗎? ”
學僧答 “不曾來過,” 結果趙州同樣說”吃茶去”,
後院主兩次都在旁邊看見了, 覺得很 奇怪,
就問趙州:”為什麼來過的也叫他吃茶去, 不曾來過的也叫他吃茶去? ”
趙州喊他: “院主! ” 院主應聲”有 ”, 趙州說:”你也吃茶去! ”.

“吃茶去”是一句很簡單的話, 但是話語的背後卻含藏著禪師無盡的關懷與禪機,
希望學僧能返聞自心, 返觀自性, 提起正念。
水自源頭活水來,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那裡?
就如同找水一樣, 當你能找到水的源頭出處,
您就會有源源不斷清徹湛涼的泉水,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.
這個”活水” 就是我們眾生本自具足的”佛心,”“空性”.
佛心當中能開展出慈悲與智慧. 空性當中能生出萬有,
故常聽人說, 你這個人 最會”無中生有”,.
其實應該是佛法中的 ”真空生妙有”,
宇宙萬物的生命力, 活力, 精力, ………即來自”空性”。
禪在當下舉杯處,禪宗是直指人心,
參禪或禪修的行者, 必須時時提起正念,
活在當下或照顧腳下, 使心意識集中在現前一念, 不可三心二意。
東土禪宗初祖達摩祖師開示道:
佛性在眼能看, 在耳能聽, 在口能說, 在手能抓, 在腿能跑, …….等”。
凡此種種多是佛性的造作.
所以在舉杯的當下, 就是佛性, 禪心的顯現。
心在品茗無所住, 意思是說喝茶是一個因緣,
在這因緣生, 因緣滅的過程當中, 不要落入執著, 要懂得隨順因緣.
如金剛經云:”不住色聲香味觸法,……. ,
如此, 才能喝出真實的茶性、茶道與自在.
才不會過度到說非一斤幾萬塊的茶不喝!
這就失去喝茶的意義。
品茗就像是在參禪,要保持清明覺知的心,
對茶水, 茶湯, 茶色能了然於心,
但是過後就要放下, 不可執著不捨,
因為, 一切都是因緣.
金剛經云: 過去心不可得, 現在心不可得, 未來心不可得, 請問您要用什麼心來喝這一杯茶?

“當下”
套句烏龍茶的廣告詞, 台語發音: “喝就喝, 講那麼多! ”

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. Isn't yours?